因為年齡或是其他因素造成眼瞼下垂 (blepharoptosis),上眼皮遮蓋住部分眼球(黑眼珠),導致看起來無神。
總是被問說是不是很累?睡不飽?或是常常被說像加菲貓?
嚴重的還會蓋住瞳孔,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困擾。

整形外科可以透過手術,切除多餘眼皮、縮短提眼瞼肌,重新定義雙眼皮位置,將上眼瞼恢復到應該的位置,使眼睛更有神。
眼瞼下垂原因
先天性
提眼瞼肌發育、功能出現問題
後天性
- 神經性:腦血管病變、糖尿病神經病變、中風、腦腫瘤、眼窩腫瘤、病毒感染、頭部外傷等,造成動眼神經麻痺或交感神經異常。
- 肌原性:重症肌無力所導致的提眼瞼肌無力(必須詳加檢查)。
- 肌肉性:因年紀增長,提眼瞼肌功能降低,或長期拉扯(例如長期配戴隱形眼鏡、化濃妝、貼雙眼皮貼也容易導致眼瞼下垂)。
- 外傷性:眼瞼外傷導致提眼瞼肌功能不良。
- 機械性:因上眼瞼腫瘤或慢性眼瞼、眼窩發炎造成眼瞼慢性水腫,提眼瞼肌因長期重力因素,使其位置及功能發生變化。
手術前必須先確定下垂原因,若是神經、腫瘤、發炎、重症肌無力所導致,必須針對其原因尋求解決之道。
眼瞼下垂的定義
上眼瞼的高度比黑色瞳仁的上緣低於1mm以上。
正常而言,上眼瞼的高度剛好會蓋到黑色瞳仁上緣或上緣下方1mm的地方。
檢查方式
提眼瞼肌功能檢查 Levator function test
醫師用手壓住病人額頭、眉毛,請病人向下看,再向上看,用尺測量上下移動的距離

Leva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:
- 大部分正常的人為12mm以上
- 良好 good:10-15mm
- 尚可 fair : 6-9mm
- 不佳 poor: <5mm
眼瞼下垂程度評估MRD-1
直視前方,測量光點(瞳孔中心)與上眼緣之間的距離

- 正常4mm以上
- 輕度2-2.5mm
- 中度1-1.5mm
- 嚴重<1mm

醫師經檢查評估提眼瞼肌功能、下垂程度後,決定採行術式。就診病人依情況不同,所採行術式會有所差異。術後可能會有不對稱的情況,需做後續調整。
手術適應症
- 眼皮鬆弛下垂
- 雙眼不對稱
- 眼褶高度不對稱
案例分析
以下之照片,皆經患者本人同意授權使用,為個人手術經驗分享

20多歲年輕上班族,透過手術,解決了困擾已久雙眼無神的問題
術前注意事項
- 眼睛有感染症狀或感冒、發燒者,需先治癒才能進行手術。
- 懷孕、凝血功能異常、糖尿病控制不佳患者不可進行手術。
- 特殊病史或其他疾病經醫師評估後不適合手術者,不可進行手術
- 服用阿斯匹靈、維他命E、銀杏或其他抗凝血劑成分藥物,需告知醫師。
- 有進行過眼皮手術須先告知醫師。
- 嚴重疤痕(蟹足腫或肥厚疤痕)體質者需先告知醫師。
術後注意事項
- 一週回診拆線。
- 按時服用醫師所開立之口服藥。
- 術後三天,每天冷敷6-10次,一次15分鐘。(將生理食鹽水浸濕乾淨紗布,置於乾淨容器,放置冰箱冷藏,每次取1片覆蓋手術部位)
- 術後第四天開始改用溫敷,每日4-6次,每次15分鐘。(可用暖暖包、熱敷袋,為避免燙傷,可用乾淨毛巾包覆溫敷用品)。
- 每日早晚,以棉棒沾取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,再塗抹抗生素藥膏,並保持傷口濕潤。
- 可使用無菌棉棒清潔眼睛分泌物。
- 手術後前三天會有明顯的腫脹,無須過度擔心。麻醉藥退後會有疼痛感,實屬正常,按時服用醫師開立的止痛藥,以減緩不適。
- 避免刺激性食物。(菸、酒、咖啡、辣椒、油炸類食物)
- 術後避免熬夜、用眼過度,禁止揉眼睛。
- 拆線前避免畫眼妝、戴隱形眼鏡。
- 外出可配戴太陽眼鏡減少陽光、風沙的刺激。
- 一般術後第二天眼睛會比較腫,若有突然腫脹而無法睜開眼睛的情況,請撥電話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07-3121101轉6202(整形外科門診)或7180(手術室)詢問。
可能的副作用
暫時性的雙眼不對稱、瘀血、疼痛、腫脹、局部發炎,皆為正常現象,按醫護人員指示服藥、傷口照護、冷熱敷,數日至數周內即會消失。
極少數人可能會發生血腫、手術後再出血、傷口感染、傷口癒合不良、疤痕增生或攣縮等症狀。
任何手術皆有其醫療風險,分享之案例僅供參考。因個人條件不同及手術方式的差異,會有不同的結果。一定要與醫師當面溝通、評估,了解手術效果、流程及可能產生的副作用,並配合術後照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