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/11/18 聯合報

失能臥床不起的民眾,壓瘡容易上身,高雄一名90歲失智老婦去年9月開始臥床,才3個月臀部薦骨上方就出現壓瘡,外傭不懂如何處理,隔兩個月發燒掛急診,傷口已大到直徑10公分,深可見骨,後來緊急轉介高醫傷口照護中心,疫情期間並藉由線上教學指導外傭照護技巧,她的傷口才慢慢復原,醫師表示,臥床病患10個約1個發生壓瘡,嚴重可能致死,不能輕心。
11月第3周周四是全球「世界壓瘡預防日」,老婦由兒子陪同下現身高醫「向壓瘡說不」會場,分享照護心路歷程,王先生說,母親原本尚有行動力,去年臥床後出現壓瘡,起初患處發紅,後來破皮出現傷口,更惡化到像碗口一般大,深可見骨,由於壓瘡的照護一竅不通,所幸轉介高醫求治,約半年時間,患處的肉才一點一滴長回來。
高醫傷口護理師歐素妃表示,老婦因高齡肌少症,四肢衰弱而臥床,來醫院時壓瘡傷口有兩處,分別在髋骨及薦骨位置,其中薦骨的傷口達第4級,肌內已壞死腐敗出現異味及膿液,她指導外傭阿雅正確的照護技巧,阿雅每天也回傳照護的照片,雙方合力,讓老婦壓瘡傷口逐漸變小。
高醫副院長林志隆表示,據國際文獻顯示,壓瘡發生率為8.4%、盛行率為12.8%,約10名病人就有1人發生,台灣65歲以上人口近20%,政府長照2.0上路,預防老人壓瘡是重點之一。高醫在2018年成立傷口照護中心,每年服務超過千人,未來更將提供遠距服務,向「壓瘡」說不。
外科部郭耀仁教授指出,高醫傷口照護中心,致力研究糖尿病足潰瘍、壓瘡等臨床照護,壓瘡傷口的照護是一個漫長過程,對家屬在精神、經濟上都是沉重負擔,不過95%的壓瘡是可被預防的,民眾應多提升照護技能。
高醫整形外科主任黃書鴻醫師表示,壓瘡分為4級,易發生在頸部枕骨、肩胛骨、臀部薦骨及腳跟部分最容易到到的點,因此每兩小時翻身十分必要,一旦到第3、第4級,傷口可能深及骨頭及肌肉,至少需3個月以上時間復原與治療,有人花了7萬元照護,嚴重的甚至致死。
黃書鴻說,壓瘡的預經醫學實證,採取「組合式照護(Bundle care)」才能達到預防的效果。可運用敷料及植皮、皮瓣重建等手術協助傷口癒合。因此發現皮膚發紅、瘀紫時及時求助,可避免傷口持續惡化。



因此每兩小時翻身十分必要。記者王昭月/攝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