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了年紀的長輩,因為眼皮下垂,遮住視野。為了想讓鬆弛的眼皮不遮擋視線,需用力拉提眉毛,但是因為肌肉的鬆弛,這麼努力的挑眉,眼睛張大的程度還是有限,所以為了想看見更大的範圍,頭常常要往後仰,導致頸間很酸痛。
長輩總是以為”雙眼皮”手術,是年輕人愛漂亮才會去做的手術,大多很抗拒。
其實提眼瞼肌手術,不只適用於年輕人,對於因老化而鬆弛的眼皮,也很適用。

眼瞼下垂原因
先天性
提眼瞼肌發育、功能出現問題
後天性
- 神經性:腦血管病變、糖尿病神經病變、中風、腦腫瘤、眼窩腫瘤、病毒感染、頭部外傷等,造成動眼神經麻痺或交感神經異常。
- 肌原性:重症肌無力所導致的提眼瞼肌無力(必須詳加檢查)。
- 肌肉性:因年紀增長,提眼瞼肌功能降低,或長期拉扯(例如長期配戴隱形眼鏡、化濃妝、貼雙眼皮貼也容易導致眼瞼下垂)。
- 外傷性:眼瞼外傷導致提眼瞼肌功能不良。
- 機械性:因上眼瞼腫瘤或慢性眼瞼、眼窩發炎造成眼瞼慢性水腫,提眼瞼肌因長期重力因素,使其位置及功能發生變化。
就算是面對長輩的眼皮下垂問題,手術前也必須先確定下垂原因,若是神經、腫瘤、發炎、重症肌無力所導致,必須針對其原因尋求解決之道。
眼瞼下垂的定義
上眼瞼的高度比黑色瞳仁的上緣低於1mm以上。
正常而言,上眼瞼的高度剛好會蓋到黑色瞳仁上緣或上緣下方1mm的地方。
檢查方式
提眼瞼肌功能檢查 Levator function test
醫師用手壓住病人額頭、眉毛,請病人向下看,再向上看,用尺測量上下移動的距離

Leva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:
- 大部分正常的人為12mm以上
- 良好 good:10-15mm
- 尚可 fair : 6-9mm
- 不佳 poor: <5mm
眼瞼下垂程度評估MRD-1
直視前方,測量光點(瞳孔中心)與上眼緣之間的距離

- 正常4mm以上
- 輕度2-2.5mm
- 中度1-1.5mm
- 嚴重<1mm

醫師經檢查評估提眼瞼肌功能、下垂程度後,決定採行術式。就診病人依情況不同,所採行術式會有所差異。
雖然都是與提眼瞼肌有關的手術,但是年長者眼周狀態,和年輕人相差甚遠,不單純只有外觀上發生垂墜、鬆弛感而已,如果將適用於年輕人身上的手術方法,用在年長者身上,效果可能不佳。因此幫長輩挑選有經驗的醫師,是非常重要的。
手術適應症
- 眼皮鬆弛下垂
- 提眼瞼肌無力
- 眼皮鬆弛造成視線的遮蔽
步驟
術前評估諮詢
與醫師詳談,溝通期望改善程度。
醫師詳細評估眼部狀況
確認眼瞼功能,決定所需之處理方式
手術當天
術前拍照、畫記,再次與醫師溝通認確,期望改善的程度
提眼瞼肌手術
手術方式會依據病人的情況,有所差異

案例分享

阿嬤開心的表示,原來看東西不用這麼辛苦
術前注意事項
有下列情況,需於事先告知醫師
- 凝血功能不有佳
- 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臟病、血管硬化、肝功能嚴重異常
- 嚴重疤痕(蟹足腫或肥厚疤痕)體質
- 正在服用阿斯匹靈、維他命E、魚油、銀杏或其他抗凝血劑成分藥物
- 若有服用抗凝血藥物,請先和開立處方之醫師討論,停藥1-2週
- 藥物過敏
- 目前眼睛有感染症狀
- 曾經接受過眼皮手術
- 眼皮手術非屬急迫性質
- 請充分考慮與家人討論後,再決定
手術當天注意事項
- 卸除臉部彩妝、指甲油、指甲彩繪
- 移除飾品、隱形眼鏡、活動式假牙
- 穿著寬鬆衣物
- 需有家屬陪同
術後注意事項
- 一週回診拆線。
- 按時服用醫師所開立之口服藥。
- 術後三天,每天冷敷6-10次,一次15分鐘。(將生理食鹽水浸濕乾淨紗布,置於乾淨容器,放置冰箱冷藏,每次取1片覆蓋手術部位)
- 術後第四天開始改用溫敷,每日4-6次,每次15分鐘。(可用暖暖包、熱敷袋,為避免燙傷,可用乾淨毛巾包覆溫敷用品)。
- 每日早晚,以棉棒沾取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,再塗抹抗生素藥膏,並保持傷口濕潤。
- 可使用無菌棉棒清潔眼睛分泌物。
- 手術後前三天會有明顯的腫脹,無須過度擔心。麻醉藥退後會有疼痛感,實屬正常,按時服用醫師開立的止痛藥,以減緩不適。
- 術後可能有暫時性閉眼不全,若睡覺時無法完全閉眼,可用低敏感型透氣膠帶,幫助眼皮閉合避免眼睛乾燥(縫線處,可用乾淨紗布覆蓋,避免透氣膠帶黏住縫線),必要時醫師會給予眼藥水、藥膏。
- 避免刺激性食物。(菸、酒、咖啡、辣椒、油炸類食物)
- 術後避免熬夜、用眼過度,禁止揉眼睛。
- 拆線前避免畫眼妝、戴隱形眼鏡。
- 外出可配戴太陽眼鏡減少陽光、風沙的刺激。
- 一般術後第二天眼睛會比較腫,若有突然腫脹而無法睜開眼睛的情況,請撥電話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07-3121101轉6202(整形外科門診)或7180(手術室)詢問。
可能的副作用
暫時性的雙眼不對稱、閉合不全、瘀血、疼痛、腫脹、局部發炎,皆為正常現象,按醫護人員指示服藥、傷口照護、冷熱敷,數日至數周內即會消失。
極少數人可能會發生血腫、手術後再出血、傷口感染、傷口癒合不良、疤痕增生或攣縮等症狀。
任何手術皆有其醫療風險,分享之案例僅供參考。因個人條件不同及手術方式的差異,會有不同的結果。一定要與醫師當面溝通、評估,了解手術效果、流程及可能產生的副作用,並配合術後照顧。
以上之照片,皆經患者本人同意授權使用,為個人手術經驗分享